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2024-12-02

  11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最新进展。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总体介绍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6个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达341.7万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量的73.3%。截至今年6月,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 衡付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明天是11月30日,四年前,也就是2020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强调要抓紧制定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绘就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去年10月,国务院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进行专题学习。今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专门听取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对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实提出要求。今天的发布会,我和我的同事将共同向大家介绍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进展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女士,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先生,公共服务司司长杨帆先生。我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下面,由我先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

  一、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实现历史性重构,管理效能大幅提升。一是按照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部署,顺利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工作,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得到全面加强。通过改革,纵向缩短了管理链条,横向加强了协调联动,整体提升了管理效能。二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进一步充实了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知识产权中央事权,优化了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地方事权,健全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三是建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了知识产权领域重点任务推进落实和重大问题政策研究力度,进一步形成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合力。

  二、全力推进专利转化运用,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认真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难点堵点。一是加快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完成134.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按照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达7922.3亿元,同比增长60%;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3072亿元,同比增长7.2%,均创历史新高。二是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持续推动建设重点产业“专利池”,指导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三是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5.32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GDP的比重达到12.7%。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产业化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有力加强,支持创新更加有力。一是完成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等全面落地。二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要,持续完善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利审查政策,综合运用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及时有效保护。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6个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达341.7万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量的73.3%。截至今年6月,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件,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三是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布局建设76家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和4家产业分中心,累计指导案件1783件,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58亿元。

  四、大力强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有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贺信精神和致2024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贺信精神,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推动《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成功缔结。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在华建设15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1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提升了23位,成为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二是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近70个国家、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参会,与会各方在以往传统合作项目基础上,积极纳入重大问题国际立场协调、专利开放许可、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专利审查高速路等合作内容,更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三是深度参与小多边和双边合作。中法地理标志合作议定书以及中日韩、中澳、中新等知识产权合作纳入国家领导人高访成果,与美国专利商标局签署新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实现246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推动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升级扩容。累计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知识产权双边合作关系,与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专利审查高速路,中国知识产权合作网络越来越宽广。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服务,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的知识产权贡献。

  以上,就是我的介绍。下面,我们愿就有关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属媒体。

 

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请问在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哪些工作?又有哪些新的考虑?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 郭雯:谢谢你的提问。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证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保护力度。截至目前,我们已批复建设12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备案的各类创新主体超19.3万家,其中75%以上为民营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已运行的保护中心和快维中心共受理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案件9.8万件,平均处理周期在2周以内,为各类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共受理专利申请预审请求约24万件,预审合格后获得专利授权约15.1万件,有力支持了各类企业的专利布局。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同民营企业之间的技术对接,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出台《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培育一批以专利产业化为成长路径的样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密集型产品。目前,已有超1.7万家企业参与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开展“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已遴选近700家民营企业参加,助力加强商标品牌建设。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出台知识产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大幅压减专利、商标审查、质押融资登记等业务办理时限,最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广“普惠金融服务”,提升信贷规模和融资便利度,助力民营企业高效获取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有效助力民营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四是拓展纠纷多元化解渠道。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和调解机制建设,指导民营企业通过调解方式快速化解知识产权纠纷。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指导管理的调解组织达2088家,各级调解组织累计受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9.4万件,以调解方式服务民营企业9.7万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保护、优化服务,更好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谢谢。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记者:刚才简单提到了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请再具体介绍一下行动开展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下一步推动专利产业化,还有哪些具体考虑?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 王培章:谢谢你的提问。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是新一届政府审议通过的第一个知识产权重要文件。专项行动开展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专项行动推进机制作用,联合各部门各地方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专利转化运用问题,深入研究、精准破题,加快推动专项行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形成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1+N”政策体系。围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落实,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印发存量专利盘活、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等配套文件。推动各部门围绕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中小企业成长、科技金融等领域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50余份。各类政策间的一致性、协同性明显增强。

  二是全面摸清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家底”。刚才衡主任也介绍了,我们完成了对全国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的全面盘点,筛选出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在上述工作的有力推动下,存量专利转化运用活动愈加活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超过3.8万次,同比增长24.1%。

  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专利技术实现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组织超过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按需匹配知识产权、产业、金融等惠企政策,加大精准服务力度。组织超过40万家创新型企业在线上进行存量专利订阅和评价,开展形式多样的匹配对接活动,助力中小企业获取专利技术,推动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进程。

  四是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指导地方、央企围绕人工智能等300余条细分产业链,开展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强化产业链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和战略协同,以知识产权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加速专利产业化的同时,打造一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知名商标品牌。

  五是全社会重质量促转化的意识明显提升。各部门、各地方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绩效评优中,逐步树立重质量促转化的政策导向。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声明制度等有利于专利转化运用的长效机制正在加速形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进一步提升到70.9%,专利申请质量稳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在良好开局的基础上,锚定目标、加快进度,促进各项重点任务有机衔接、压茬推进。一是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专利产出质量和效益;二是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持续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机制;三是进一步构建专利转化良好服务生态,促进专利技术跨区域转化运用,以更大力度释放专利的市场价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专利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几天前,《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成功缔结,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中国是外观设计大国,该条约缔结将对中国外观设计领域产生哪些影响?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 衡付广:谢谢你的提问。11月11日至2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外交会议,会议成功缔结《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和驻沙特大使馆共同组成了中国政府代表团,全程参加会议,为条约的成功缔结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该条约历经近20年艰苦谈判最终达成,是协调各国外观设计申请程序和形式的一部国际条约,将进一步简化全球外观设计保护程序,使设计者能够更快捷、更经济地在本国和海外市场保护其创新成果,增强外观设计保护的“可预期性”,降低申请程序的“复杂性”。条约共34条,包括对外观设计的申请文件、代理、申请日的确定、宽限期、修改或者分案、公布、续展、期限救济和权利恢复等方面相关规定以及条约的行政规定。与条约配套的实施细则共18条,是对条约条款的进一步细化。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参与该条约的谈判工作。为参加此次谈判,国家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深入梳理分析条约草案内容、广泛征求创新主体意见建议,最终确定参会方案并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外交大会谈判做了充分准备。会上,我代表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我国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平台上单独一方的发展中大国作用,以建设性、专业性和灵活性的积极姿态,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促进弥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歧,推动条约成功缔结。我国代表团的工作获得各方认可,外交大会主席专门对中国代表团发挥的作用表示感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也给予高度评价。

  该条约的成功缔结标志着外观设计领域国际多边合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也是继今年5月达成《产权组织关于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之后,知识产权领域在一年内缔结的又一部重要国际条约,是知识产权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取得的新突破。我国作为外观设计申请大国,条约的缔结将有利于我国申请人更快捷、更经济地在缔约方保护自己的外观设计,助力我国企业“走出去”。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吸引更多国外优秀外观设计“走进来”,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谢谢。

 

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Suite 1,6-12, 5th Floor, Tower W1, The Tower Offices, Oriental Plaza, No.1 East Chang'an Avenue,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100738, China
Telephone: (86 10) 8529 5526 Fax: (86 10) 8529 5528 E-mail:email
京ICP备0501771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2号 | Disclaimers | Copyright | Privacy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