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2024年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2024-06-28

  6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总体介绍

  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司长 张志成: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十四五”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精神,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实施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激励机制、流动配置机制等方面对知识产权人才工作作出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落实相关部署,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国际化及基础人才的“4+1”人才队伍建设,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截至2023年底,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从“十三五”末的69万人增长至86万人。其中,在保护方面,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数量超3万人,已建成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才数量超2200人,助力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稳步提升。在运用方面,全国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达3.4万人,具有专利代理师资格的人才超7.6万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也快速提升,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释放。在公共服务方面,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规模超4000人,持续提升便民利企水平。在国际化方面,已选拔培养国际型审查人才约270人,知识产权涉外教师150余人,遴选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119人,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基础人才方面,全国中级以上知识产权师近2万人。此外,我局还有专利审查员、商标审查员超1.8万人,助力知识产权工作提质增效。

二、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

  制定《全国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分类指导大纲》和年度培训计划。强化政治引领,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位,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系统开展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轮训150余期,提升履职能力。着眼前沿热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工作加强急需人才培训,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宽培训渠道,持续做好知识产权远程培训课程建设,累计上线精品课程98门,不断拓展培训覆盖范围。据统计,“十四五”以来累计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250余期,培训人数超5.7万人次。

三、主动谋划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目标任务,高位推进有关工作。一方面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研究,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听取意见建议,系统谋划在三地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路径。另一方面支持三地制定出台人才方面政策文件,分类指导区域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四、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去年以来,我局积极推动成立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支持教指委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指导高校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目前,全国累计有30余所高校已建设或申请建设专业学位授权点。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机制,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零的突破。

五、着力打造多层次知识产权智库体系

  健全完善以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引领,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为两翼,各领域特色智库为支撑,各方面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智库体系。专家咨询委员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历五届,委员结构不断优化,专家建言等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委员主动参与知识产权重要文件制定、重大课题研究、国际国内会议论坛活动,接受媒体采访发表意见建议,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保障。支持和鼓励地方智库建设方面,目前全国各地共有各类知识产权研究机构近200家,构建了相互联系、多方合作的全国知识产权研究网络,形成了一支约6000人的知识产权研究队伍,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六、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职称改革

  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职业分类、职称制度改革工作。2020年全国经济职称系列增设知识产权专业后,全国已有11个省区市制定印发了知识产权专业职称评审标准,8个省区市建立了知识产权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积极落实国家职称制度改革举措,配合完成考试大纲、教材制修订等任务,指导各地扎实开展地方知识产权职称评审工作,促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以人才规划实施为引领,加快培养知识产权急需人才,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高地,高水平推进专业学位建设,实施知识产权职称制度,多措并举推动知识产权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谢谢大家。

 

记者提问

  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能否介绍一下支持三地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的相关进展?

  张志成:谢谢你的提问。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印发《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实施知识产权人才高地重点人才项目,主动谋划在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并取得四方面初步成效。

一、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每年召开全国知识产权系统人才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作出全面部署。组织开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研究。北京、上海制定印发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将“建设知识产权国际人才集聚区和培养高地”写入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

二、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

  与清华大学合作,筹备建立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支持同济大学建设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新增知识产权一级交叉学科。在上海、广东设立6家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十四五”以来,在北京、上海、广东举办行政管理人员轮训和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人才培训130余期,培训超2万人次。

三、人才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十四五”以来,累计选派近300名干部赴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挂职或实践锻炼。支持清华大学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知识产权与创新政策”联合硕士项目备忘录。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举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暑期学校。支持同济大学常态化举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济大学知识产权硕士项目、中国政府知识产权硕士项目等,累计招收来自法国、巴西等国家的342名学生。

四、人才职业发展渠道更加畅通

  在国家经济职称系列中增设知识产权专业,职称专业单独设置,职称名称单独命名。北京、上海、广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职称制度改革,北京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职称评价标准,上海、广东建立知识产权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截至2023年,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师达到12128人,占全国的35.2% ;上海市吸引超过100名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落户;广东省累计引进、培养近万名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伴随着人才高地建设,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知识产权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底,三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136.95件、50.2件、25.1件,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我国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4个,居全球第一,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集群分列第2、第4、第5位。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高地建设,引领带动全国各地建设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知识产权力量。谢谢。

 

  篇幅所限,仅节选部分答记者问环节,新闻发布会全文请见下方“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ghNWMsbNvXpgJLMhToAPw

 

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方经贸城西一办公楼5层1,6-12室
电话: (86 10) 8529 5526 传真: (86 10) 8529 5528 E-mail:email
京ICP备0501771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2号 | 免责声明 | 版权声明 | 隐私声明